拆掉思维的墙,“拥抱客户” - 当开发人员站到客户面前

一个人思维的广度、宽度、深度、高度,决定了他/她对事物把握的合理程度。

这要说起我最近看的一些思维小书,<<拆掉思维里的墙>>、<<思考力>>,其中思维和思维体系的认知让我大受启发。也正赶上最近接二连三和客户谈了三个小项目,在搞定客户的同时也将自己逼上了“绝地”。

坦白说,我不是Geek,但我是技术Focus的,我以玩转技术为乐趣(尽管大多还只能想想 :-P),也以用技术解决问题,做出高质量的项目为追求,从兜里拿出锤子将钉子砸下去的感觉很爽。然而当我,一名技术Focus的开发人员站在客户面前Faciliate项目的时候,发现我的语言和客户的语言是打架的,我说的是前台后台页面调用,他说的登陆任务报表KPI。搞定客户,这么难?我的工具箱提示,换位思考,你应该带上客户的帽子,说客户的话。难道就是这么简单么?这是我真的问题么?

我回头反思了一个这个问题,如果客户是我朋友,如果客户是我们的HR,是否还有同样的痛?恩,似乎会容易点。那么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如何能去掉迷茫,尽快融入到当下呢?

这里面有两个方法:第一,常说的找套路;第二,我认为需要完善当下对于问题域的思维体系,从而能够系统思考;

先说第二点。

这其实无关我们的Focus。

我在与客户讨论时发现纠结的地方似乎在于着眼点不一样,我的思考习惯会倾向于What/How。当一个问题来临的时候,我会考虑问题本身,然后就是如何解决,技术blala,甚至一些实现细节,对现有系统的影响。也就是我的思维体系其实是着眼于问题的,客户呢?在墙外面,这个墙是我预设的,是我在了解上下文,考虑问题之前构建的。

然而现实情况呢?在做项目这个上下文里,如果说我们做项目用技术解决问题是一场戏,那么客户就是这场戏的主角,“谁的问题、为什么” 是思考的第一顺序。即使是技术Focus的,那么当下所应用的一定是面向客户问题的技术方案,面向业务的技术架构,是要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这场戏如果连主角都没有了,试问还如何能唱下去? 再比如,经常在写代码的时候发现如此tricky的实现,如此tricky的需求,那么这是不是背后隐藏着对于业务理解的缺失?为什么会如此tricky,客户想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上下文里,这道墙显得那么的脆弱。

当墙到了,客户进来了,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1)带上客户的帽子,将客户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比如如果我是客户老板,我想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如果我是客户技术主管,我是技术粉,我要上位,我想知道什么。

2)和客户建立关系,了解更多业务的上下文,帮助客户,甚至更多,想客户没有想到的。

这样,我们的影响力也建立起来,就有可能改变我们与客户合作的模式,真正做到为客户解决问题,否则我们会只是vendor。当然我们的能力技术还是必须的,但是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这句广告词显得依然那么有冲击力。

所以,在项目交付的上下文下,无论那个角色,无论那个问题,面向客户是必须的,而且越早越好,偷着乐不如众乐乐。第二,打破与客户的界限,不管是实际上的还是思维力的那座墙。他也是人,客户来了多聊聊,换位思考也容易些。

说白了,吃饭喝酒聊天睡觉冥想写代码,其实没多大改变,只是自此以后我的开发世界里多了个“你”。:-)

所以,我,想要拆掉我思维里的那座墙。

Sha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