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技术洞见力

洞见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认知程度和他(她)自己的“分析结论”,是个人主观的看法和评价。洞见力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一生。

回忆一下,当我们听完一个精彩的演讲、读完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或一篇逻辑无敌的文章之后,会觉得哇,很有启发,很有道理,“大神”,“洞见帝”。而反观我们自己:工作了很多年,也写了很多代码,知道各种语言各种知识;也做了很多次学习计划,偶像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年读书50本,我也要读50本,其实自己看的很费劲,咬着牙看下去,最后仍然不知道有啥用。回头发现这么多年竟然一直是在重复别人的结论,坚持的也是别人的观点,仍然讲不清楚也做不了决策。

为什么呢?

并不是因为这些大神们有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不是因为他们有神秘的工具或者书单,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基于信息做有效的深度思考,是因为他们的深度思考力。事实证明,没有自己独立的深度思考,就很难有自己的洞见甚至创造。

那么如何培养呢?

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洞见力的第一步。

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疑是思维的火花,问题产生后可使我们的大脑兴奋起来,激起探索的欲望。当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的进行思考与解答。科学研究也同时证明大脑喜欢问题。而我们的思维起始于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打开脑洞,开启探索答案之路,迈出成为卓有成效的洞见者的第一步。

如何能主动提出问题呢?

美国教育学者琼·艾斯林(Joe Exline)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将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训作为教育的重点;但当今世界知识的增长成几何级数,未知领域的边界亦不断扩大,技能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呈日新月异之势,在此框架之下,昔日的传递应该让位于建构,灌输应该让位于探究,

回想当年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习惯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各种技术文档找资料,练习写代码,沉浸于自己代码实现的各种乐趣之中,“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能给你做出来。”这是我一开始工作的状态,典型的How型思考方式。在ThoughtWorks的咨询工作更让我为之苦恼很久。

无意间在我复盘那些精彩的演讲和文章的时候发现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问自答”。不管是演讲也好,文章也好,它们都是在提出问题,并对其回答,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一种典型的问题求解释式思维模式。比如《当谈论Feature Team时我们在谈些什么》其实在回答FeatureTeam的各种问题,而《学习的逻辑学》探讨的是学什么,为什么学习这样的问题。


所以任何可以输出观点的活动都可以促使我们主动的去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比如写作、演讲或分享。我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主动抛出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得出答案并把它分享出来。而在分享过程中,经过和不同人的讨论,往往能把问题看的更加深入和透彻,提高自己对其的洞察力。这也是我写作和演讲的动力所在。
除了这些活动,我还会将我的年度和月度学习计划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要回答的问题,并做成学习路线图,然后在计划的时间内尝试去回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审视探讨,并分享和发表出来,从而进一步获得深入的讨论和验证,充分打磨自己的观点。例如:我的微服务学习计划。


这些能够帮我的问题探索或问题求解思维模式的形成。然这就够了吗?

要问题更要有深度

问题的深度决定了思考的深度,除了能提出问题,我们还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辨和批判,帮助我们加深思考的深度,从而提炼我们的观点。我们知道,问题通常有很多种:What、How、Which、When、Why等。我把一个知识的学习分为三类Why型、What型和How型,而最启发我们思维的问题是哪一种呢?是Why和Why Not,对知识点的根源以及从否定角度的思考会更加驱动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对比型的问题、选择型的问题也会有相同的启发,其中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和5个why分析法是采用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典型代表。比如: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为什么别的技术不行?等等诸如此类。

其中,五个why,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就如中国俗语所说:打破砂锅问到底。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深入分析思考,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比如:
问:为什么持续构建总是失败?
答:因为测试总是失败。
问:为什么测试总是失败?
答:因为测试随机挂。
问:为什么测试随机挂?
答:因为浏览器页面加载慢,找不到页面元素。
问:为什么页面加载慢?
答:……

系统思考是王道

事物要放在一个大背景去看,才能够发现和理解它的意义。事件和现象不是孤立的或是既定存在的,背后都有辗转曲折的线索和来历。一个有“洞见”的人是要能够跳出局限,看到全局的人。比如,为什么会出现精益创业?如果能将它放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你会发现所谓的精益创业其实也是历史的潮流。当我们将问题放在更高的上下文中去思考,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会更容易帮助我们看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简言之,系统化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历练洞见的高度和深度。

深度阅读培养洞见

就如哈佛商业评论指出:深度阅读培养洞见。要培养洞见,必须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当你接触的事物多了,处理过的问题多了,一旦在次遇到类似的事物,便能瞬间明白其中的道理,看穿事物的“真相”。而在其中,并不是只要纯粹阅读就够了,而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洞见,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更新个人智库。

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他思想的高度与深度。而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和深度。随着问题一个个的被回答,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思考就是随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往下提出新的问题抽丝剥茧般不断深入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被动地接收信息已经让我们很难站在时代的前端,只有刻意练习这种问题探索式思维模式,主动提出问题并不间断深度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洞见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写在最后

2016第一季度即将结束了,你的计划完成了多少?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问我如何做计划或者说我要读50本书,学5门语言。我曾经也是如此,然并卵。年度开始时激情满满,仿佛到了年底就会成为专家一样。在实践了多年的计划之后,我的年度计划里,如今只有问题。

今年我计划回答12个问题,你呢?

Share Comments